睡眠者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的传播劝服效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称休眠效果。[1]
该理论指在如下情况下出现的劝说性信息的延迟的、隐性的效果:
当不可靠的或低可信度的信息源发出的劝说性信息,因受信息源可信度因素的影响,在受众刚接触之后不会产生影响,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受众对信息源和信息内容之间相连的记忆开始淡漠、 消失,讯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此时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就好比是在经历了一种“睡眠” 后“醒”了过来。
根据艾宾浩斯的忘却曲线原理,由于人脑忘却机制的作用,人脑对信息的记忆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不同可信度信源发出的说服性讯息,受众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因而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或者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可靠的或低可信度的信息源发出的劝说性讯息,受众接触后初时因不信任信息源而怀疑讯息内容。但一段时间(研究发现时间段为几周)过后,受众趋于忘却信源为何人,但却依然记得讯息本身。此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霍夫兰用睡眠者效果的概念来解释信源可信度带来的说服效果的变动。
参考文献
1 | 童兵,陈绚等.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
---|
该内容由用户三个心投稿,转载请注明网址:https://www.jcwiki.net/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theory/1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