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舆论 public opinion 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按内容分为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科学舆论、民事舆论。不同内容的舆论反映不同的社会问题,但它们所遵循的规律却是一致的。[1]

构成舆论的三要素是:

(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2) 必须有相当多的个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3)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这是舆论与意见相区别的关键。

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舆论概念的形成有着久远历史。在中国,“舆” 字的本意为车厢或轿,“舆人”则为推车的人或抬轿的人,在随后的语义演化中,“舆人”逐渐取得了“众人”的含义。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人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与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概念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舆论被称为公众意见。大致可分为公众舆论、阶级舆论和集团舆论。舆论的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问题的发生;意见的表露与交换;意见的扬弃与综合。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是一种能够影响舆论形成全过程的强大力量,主要方式有:(1)吸引注意,唤起舆论。(2)提供讲坛,反映舆论。(3)施与影响,引导舆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童兵,陈绚等.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该内容由用户Komorebi投稿,转载请注明网址:https://www.jcwiki.net/communication/public-opinion/35345.html

Previous
Next

猜你喜欢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