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微博哪个更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可以说是新传考研初试的必考题了,那么这道题大家怎么看呢?
顺便附上沉默的螺旋定义:
德国学者诺依曼认为,迫于群体压力,人们在发表观点前会判断所处的意见气候,因为害怕被孤立,当判断自己的意见属于非优势意见时便会保持沉默或违心地附和优势意见,也就造成了“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进而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 “多数意见” ——舆论的诞生。
在诺依曼所处的时代,单向无反馈的大众传播和小范围内的人际传播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没有渠道去公开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只能囿于身边的交流群体并且受到群体的束缚,同时,也无法得知真正的“多数”“优势”意见是什么而只能把媒体意见当作“优势”意见。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得人们拥有了公开交流的途径,使得公众真正的意见可以直接表达而不是“被媒体表达”,这一方面有利于理性的公共意见的诞生,但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和用户间社交关系的再构建,使得“沉默的螺旋”这一舆论环境非理性趋同效应的产物依然存在。
-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社交关系产生的多元化信息平台,相比于知乎,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更多地依赖用户自身的社交网络,通过用户间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信息能够迅速地扩散、影响到更广泛的用户。
因此,信息发布者自身的知名度、所拥有的粉丝数量对于其意见成为“优势意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博的低门槛让人人都有机会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中平等地发言,但却又因粉丝效应再中心化,微博中即使有意见的交锋也只存在于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中,普通微博用户则只是在转发、附和表示认同或是选择沉默。
李良荣也提出微博中存在的“前十效应”,即一则微博下前十条评论的意见和评价可以决定后续成百上千条内容的态度。在微博博主强大的粉丝效应下,倘若发出异议便很可能遭到粉丝的围攻,被孤立的后果更为严重,对于被孤立的恐惧也就更多。
另外,新浪微博为企业、明星等提供企业账号和认证服务,通过广告营销等商业手段实现盈利,这种商业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微博中充斥着恶意营销、炒作、控评和广告,大量的水军参与相关议题讨论使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伪,也更难判断何为“优势意见”。
2 years ago -
不同于微博,知乎是一个基于用户间知识分享产生的信息交流平台,相比于微博,知乎中的信息传播更多地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展开并引导用户参与观点分享讨论。
在知乎中,提问下的回答是按照内容的质量进行排序,获得赞同会使排序上升,获得反对也会下降。这种排序机制就会使得优势意见更为显眼,劣势意见更不显眼。因此,在知乎上人们对优势意见的判断会更为强烈,也会认为劣势意见更为边缘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知乎的话语表达结构更有利于用户发表理性意见。微博140字内容(即使现在微博已经解除了140字的限制,但不少用户还是倾向于发布短信息)的碎片化,限制了说理体系的完整呈现。失去充分论据支持的单薄论点容易遭到反驳。
知乎没有字数限制也鼓励用户用论据充分、图文并茂的长评文章来回答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被认同的可能性而减少了被反驳的可能性。同时,知乎的页面设置中会将针对回答的评论进行折叠,用户需要点开多次才能看到完整评论,这也可以限制反驳意见的声量,进而形成对于优势意见的高声疾呼和沉默的螺旋。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