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情感性”与“客观性”是对立的矛盾关系吗?
新闻信息的情感性是否会影响客观性?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
客观其实并不是一个具有恒定不变的标准的,客观性原则也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对于客观性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理解。
在社交媒体和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舆论场中总是充斥着情绪,对立等负面情绪。互联网舆论场也会呈现出两极化的情绪特点,容易出现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言论。形成这样舆论特点现状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草根性给用户赋权,使得大众的注意力被不停地分散,各有各的诉求,各有各的立场。诉求不同,立场不同,矛盾和冲突就会增加,情感的表达、情绪的表达就充斥在舆论场之中。
我们在面对当前的舆论场,并且试图去治理当前的舆论场的乱象的时候,我们很难绕开“情感”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新闻”之间的关系。在新闻客观性成为新闻从业者界定自身专业性的标准之后,“情感”仿佛成为了新闻从业中最强的违禁词。客观性要求新闻从业者排除一切情感,只向受众传达5w的基本内容。但其实情感其实一直没有离开新闻事业。首先是因为新闻从业者都身处在社会之中无法排除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自我意识进行报道;其次是在一些类型的报道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仍是被大众接受的,比如在灾难报道中,大众反而排斥只报道事实缺乏人情味的报道方式,而更倾向于记者能够将情感注入报道中,促进大众共情的方式。
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新客观性” 的兴起,它并不是与传统新闻事业中客观性的权威联系在一起,而是与于普通人的内在感受联系在一起,因此公民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出现了情感化的转向。
公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于个人情感和感受的表达的数字化信息可以被媒体监测并获取,进一步成为媒体制定传播策略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依据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议程设置和价值引导。感受和情感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和价值被不断提升,在算法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催化下,“后真相时代”已成为当前新闻舆论环境的新常态,大众往往先从情绪和立场出发,再考虑真相和事实。
在平台社会中,“好新闻”的判断标准逐渐出现向“情感”角度偏向的趋势,情感之于新闻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传统新闻业中基于“客观、理性”所建立的一系列新闻常规也在平台社会下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在平台社会中流量和关注度是媒体盈利的重要窗口,而情感在这其中成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度的关键因素。目前新闻生产的竞争十分激烈,而谁更能让受众喜爱,产生共情则将在市场中占据先机。
新技术的发展,例如算法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可以无限紧紧地拉住受众的注意力,延长受众在平台中的参与,同时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发生了变化,受众更容易被情感和故事打动,而非客观事实。
在社会和技术双重作用下,“情感”和“客观”的对立局面逐渐被打破,在数字新闻业的新闻生产中,两者的边界也正在逐渐融合,共同形塑了“新客观性”。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