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头鸭脖事件的思考#

面对荒唐至极的鼠头鸭脖事件,你有什么看法?20230702211315680

回复

共2条回复 我来回复
  • Russ.的头像
    Russ.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该事件及其恶心,大半个中国都被恶心到了,正如东方网指出:“指鼠为鸭”是近年来极为典型的重大舆情事件,从事件发生、网络曝光、学校“核实”、监管“核查”、公布“结论”、舆情发酵、提级调查、结论反转等,链条之完整、牵涉面之广、影响之恶劣、情节之跌宕,堪称“经典”,是极为难得的反面教材,值得深入剖析。

    第一,网络舆论场是显微镜,做了坏事你跑不掉

    互联网时代无“小事”,任何事件都难以准确预判其网络影响。

    鼠头鸭脖事件一经上网,便引发了大量关注。涉事方面的反应迅速,但给人一种仓促灭火的观感。比如,异物是如何检测的,判定为鸭脖的依据是什么,牙齿一般的东西是什么。一个个问号都没有拉直,徒有干巴巴的结论,反而让事件陷入罗生门(注:罗生门是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

    各大互联网平台上不仅有大量评论以戏谑的口吻笑称学校“指鼠为鸭”,还出现了众多将老鼠头拼接在鸭子上的表情包。不少媒体都对此发表了评论,舆情汹涌。

    任何单位都不愿意遭遇负面舆情,过去许多人信奉“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能捂则捂,捂不住就撇清责任、浇灭热度,等待风头过去。且不说这本身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真相掩盖不住,舆论控制不了。

    大数据时代,网民都有“麦克风”,且不乏“福尔摩斯”,有图有视频的热点事件,真相不容歪曲,也不易歪曲。老鼠和鸭子本不属同科动物,“鼠头”与“鸭脖”外观区别显著,即使孩童也不难分辨,遑论“眼睛雪亮”“神通广大”的亿万网民。

    第二,不要耍小聪明把干扰舆论当成遮羞布

    学校在这件事上起了个“坏头”,耍起了小聪明,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能瞒天过海。据媒体报道,2021年这家食堂就出现过“老鼠”问题,被责令整改后继续营业。

    此前的6月3日,涉事高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曾通过官方微博率先作出《情况通报》。澎湃新闻注意到,6月17日午间,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已删除了这个通报。

    事发后,学校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学生健康、食品安全,而是火急火燎“指鼠为鸭”,不仅发情况通报,还让学生改口发视频澄清,找当地市场管理局来背书;更有甚者,事件发酵以后,网上流传出该校新媒体中心主任何某在学生群里教学生如何去网络控评的截图“大家积极点赞评论对学校有利的,带表情包更真实”。这些动作看起来很连贯,扰乱舆情、把水搅浑,搞得“有声有色”。

    “指鼠为鸭”滑天下之大稽,如一面“照妖镜”,照见一些基层干部不仅缺乏起码的法治素养,而且不懂互联网、不懂舆情。越真实越权威,真实信息才真正是网络舆论定分止争的“灵丹妙药”。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

    第三,舆情回应要真诚不要技巧

    任何公共事件,公众想要的其实就两点,一是“拿证据”,一是“讲真话”,仅此而已。这两点如何落地,不该成为“难点”。

    中国新闻网评论称,“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事件持续发酵,多方澄清也未能使舆论就此平息。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关键的疑问并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公众心中的问号并未真正得到拉直。只有展示了完整的调查过程,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

    从更深层次来看,一个小小的异物,让一所学校一个地方陷入层层舆论漩涡,充分暴露出当地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本领不足的问题。在矛盾缓解、风险研判、舆情应对等环节,没能够发现苗头性问题、直面风险隐患,反而只顾着“捂起来”“盖起来”;同时,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力不强、对网上舆论监督处置不当等,导致错过了应对舆情的最佳时期,没有让大家看到解决事情的诚意和举措,不断遭到各方口诛笔伐。

    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是回应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准则。

    第四,公信力不能让一小撮人玩坏了

    “指鼠为鸭”,伤害的是学校和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有舆论指出,为何高校和监管部门为一个鼠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在人民群众面前公开造假,颠倒黑白,指鼠为鸭,并且一群“赵高”有组织地操作舆论,愚弄大众的智商。

    学校大言不惭,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红口白牙,甚显荒谬至极。到底是鸭脖还是鼠头,原本一个事实问题,演化为影响到信任和形象的价值问题。或许是学校和当地执法部门小觑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力,又或许他们没有估计到公众的情绪。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尴尬场面多了,势必蚕食公信力,让老百姓变成“老不信”。一旦塔西佗陷阱出现,这样的无力感实为不可承受之重。

    正如人民网评论所说,没有真相可以去挖掘真相,情况不明可以去摸清情况,问题暴露可以去反思问题,关键是公平公正公道不能丢,公心公义公德不能松。“公”字是网络舆论场压倒一切的是非对错评判标准。“鼠头鸭脖”事件一开始之所以引发舆情、激起强烈不满,一个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公”的堤坝被冲垮。“公”字立不住,任何结论都必然缺乏说服力。

    1年前 0条评论
  • 阿南的头像
    阿南
    我一定能学好新闻传播
    评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舆情事件,从事件发生到网络曝光、学校核实、监管核查、公布结论以及舆情发酵等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互联网时代,任何事件都很难预测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一旦事件曝光,它就会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个事件中,涉事方反应迅速,但并没有给人们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人们对于检测异物的方法、判断为鸭脖的依据以及类似牙齿的物体的真实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疑问。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其次,在处理舆情问题时,学校采取了一些不太明智的举动。他们试图用欺骗来控制舆论,却忽略了公众的智商和网络的力量。他们发布了情况通报,让学生发布视频来澄清,还找来市场管理局背书。甚至有人教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上控制评论。这些举动看似连贯,但只是混淆了视听,扩大了舆情的影响,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真相的质疑。在处理舆情时,应该坚持真诚和透明,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解释,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

    第三,回应舆情问题时应该真诚并避免使用技巧。公众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证据和真实的陈述。只有通过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提供充分的证据以及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在回应舆情时,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提供信息。

    最后,公信力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和监管部门在这个事件中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他们似乎小看了事件的影响力,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反而扭曲事实,让人们怀疑其诚信和公正。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于他们的信任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也会导致公众对于其他类似事件的不信任。公平、公正和公道是评判舆论事件的关键标准,如果这些基本准则被放弃,任何结论都将缺乏说服力。

    总之,这个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处理舆情问题时,应该真诚、透明,并且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够恢复公众的信任,化解公众的不满。

    1年前 0条评论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