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的定义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困困
    困困
    一名活波可爱的新传学子吖~
    评论

    “数字鸿沟”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相比传统的知沟理论,数字鸿沟关注的是在获取、使用或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并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为更好地理解数字鸿沟其定义与发展,以下将从报告中所提及的“ABCD”四个方面延展,简述数字鸿沟的内涵:

    一、接入沟的寓言(ACCESS):“智慧+”趋势引发基建革命
    Access具体表现为接入沟,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接入基础设施的建造带来的“智慧+”式变革,也将深深影响数字鸿沟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我国打造的5G基站,便是为弥合接入沟做出的一次努力。

    二、使用沟的启示(BASICSKILL):信息接受能力呈现“马太效应”
    顾名思义,BASICSKILL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知识有着密切关系。但知识本身是一种信息资源,其中的增值特性”以及“马太效应”深刻地影响了存在数字鸿沟的两者之间的信息财富差距,从而导致使用沟的产生。后疫情时代体现出的老年人健康码使用之难,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体现。

    三、内容性的偏好(CONTENT):隐藏在符号体系中的“文化霸权”
    葛兰西在谈及“文化霸权”时指出,统治阶级依靠文化手段来征服其他阶级。而CONTENT意为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决定这些话语体系受益面的,是在当今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体系,隐藏在其中的媒介权力支配让东方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内容体系中的“失声”,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

    四、动机向的差异(DESIRE):主动与被动中的“媒介依赖论”
    数字鸿沟也表现为DESIRE,即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看似是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然而德弗勒在“媒介系统依赖论”指明媒介效果的产生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和信息,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的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我们每个人正在波茨曼言语中的“媒介隐喻”中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也使人们的动机不管出于主动或被动,都在数字鸿沟的波及下,产生两极分化的转向。

    1年前 0条评论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