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N代”节目如何续航青春?
央视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六季《经典咏流传·正青春》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引发网友热议。#经典咏流传#的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累计增长超5000万,节目相关衍生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达9845.2万。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
调整内容特色,为IP生命力“续航”
《经典咏流传》前五季,一共传唱了303首经典诗词,邀请了338组经典传唱人,创作出了338首经典音乐作品。随着第六季节目的开播,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增加,影响范围更广。
梳理总结前五季的节目主题、选题范围、流程、仪式环节、鉴赏团嘉宾和舞美视效的情况,笔者发现:《经典咏流传》前三季并未设定主题,第四季和第五季开始有主题设计,第四季主题“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第五季主题“大美中华”;选题方面,第一季主要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第二季扩大到中外古典文学,之后进一步拓展到“古今经典文学作品”;节目流程设计也逐步增多,第一季3个环节,第二季之后变成约5个环节;仪式环节数量越来越少,第一季有4个仪式环节,第二季减去了“观众和鉴赏团点亮小红心”的环节,之后三季进一步减少到2个仪式环节;鉴赏团嘉宾第一季为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和庾澄庆,后面几季的嘉宾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康震、朱丹、廖昌永,其中主持人撒贝宁和嘉宾康震老师贯穿前五季节目;舞美方面,前三季大体格局一致,第四季和第五季开始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舞美效果。整体来看,《经典咏流传》各季之间节目流程、选题内容、表现方式等主体内容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细节上的微调。
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经典咏流传》前五季节目中,收视表现最为亮眼的当属第一季。该季节目凭借多重优势加持,平均收视率达0.95%,市场份额为3.26%,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市场份额均为五季中最高。后续二至五季,虽然收视方面的数据没有太大提升,但逐步积累了忠实受众,尤其到第五季,观众的忠实度最高达22.1%。由此可见,综N代节目,想要延续生命力不能只追求“爆”,在当今的传播环境中,受众注意力更迭极快,所谓“爆款”,更新换代也非常快速,因此综N代需要更为垂直和深耕所面向的领域。
因此,第六季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上作出了调整。围绕“正青春”的主题,节目从多个层面进行发力:一是内容,以“青春”为抓手的内容呈现更为具象,尤其是首期节目中撒贝宁领诵《青春万岁》,跨越70年的时空对话带来的激情燃烧,立住了“青春”的主题;二是舞美,新一季节目的舞美全面升级,以“青春的乐章”为主题,将对青春的想象,转化为形象的艺术装置;三是受众,相较于前五季节目,第六季非常明确地对受众群体作了指向性规划,不仅在发布会上提到面向年轻观众,并计划带着节目积累的优秀作品走进校园。这一步走得非常精准,与其在火热的综艺市场博取一个“爆款”,不如真正下沉到年轻人中间去,用大量优秀的新作品影响一代人,从社会层面实践“青春”的主题。
升级节目制作,深耕IP吸引力
(一)强调核心内容的持续开发“经典传唱”环节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核心内容,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内容支撑。为了更精细地研究观众收看节目的实时反应,笔者留意观察了节目中网络弹幕的数量和内容,发现弹幕最密集的时段都集中在“经典传唱”表演环节,这是能让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关键内容。因此,对“经典传唱”环节内容形态以及收视价值的持续开发和强化,是节目策划创新的重中之重。从第六季中可以看出,节目在“和诗以歌”的逻辑下,不断强化内容的可看性。从演唱技法到演奏乐器都更显兼容性与融合性,如美(声)通(俗)融合、约德尔唱法、电子音乐、阿卡贝拉等不同音乐形式、唱法的轮番登场,以及多种乐器伴奏的出现,力求在节目的核心内容部分巧做文章。
(二)深度挖掘传唱作品的吸引力
具有吸引力的传唱作品是《经典咏流传》节目打造“爆点”的关键力量,必须深度挖掘传唱作品的吸引要素。传唱作品的构成要素包括传唱人、作品故事、作品旋律等。《经典咏流传》第一季选题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经典、最脍炙人口的传承之作。统计发现,第一季节目总计 57 首经典传唱作品,其中 65%的作品,其主要旋律在节目制作之前就已经为大众所熟悉,这些传唱已久的旋律不仅具有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同时也自带经典传承故事,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同时,为了拓展作品选择范围,《经典咏流传》选题范围已从“中国”到“中外”再到“古今”,可见节目组非常下功夫,尽可能地从文化广度上对节目选题进行拓展,这也意味着未来在选题拓展上难度更大,需要从受众吸引原则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多的突破点。
因此,第六季在节目内容创新方面更多着眼于传唱作品的吸引要素开发。例如有特点的传唱人、传唱人和歌曲背后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旋律等等。如第一期节目中《那颗星星就是我呀》的演唱者是上海盲童学校的小朋友们,“我听见雨滴落下,那是灰色的吧,我听见海浪翻滚,那是蓝色的吧”,几句歌词触动人心。领唱的小朋友因脑瘤压迫视神经严重影响了视觉,但依旧乐观,表示自己“就想唱歌给不开心的人听,好让他们开心一点”。视障小朋友的故事和他们的歌声成为该期节目的情绪燃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此发布了《我听见__ __,那是__ __的吧!》的文章,助力节目在播出后进一步发酵内容吸引力。
(三)增加吸睛元素扩大节目辐射圈层
作为一档展演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主要收视吸引力依赖于“展演”本身的精彩程度,其选题资源的约束性会更强,跨季节目的吸引力衰减也会更快。节目需要综合运用综艺手段设计新的节目规则,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经典传承”实践,构建新的“经典传承”故事,帮助节目汲取更多的“生命力”,在持续创新中获得长盛不衰的社会影响力。
从第六季第一期节目中可以看到,节目历经五季的积累,也在探索如何扩大圈层的覆盖范围。首先,从嘉宾阵容与艺术创作等层面入手,联动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多个专业艺术院团共同打造文艺精品,提升节目在音乐层面的专业力度;其次,邀请诸多音乐和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展鉴赏维度;再来,从选题角度出发,通过中外经典的对比、融合,开拓传唱作品的国际化传播边界,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最后,节目还联动全国中小学校,邀请青少年代表参与经典传唱,并通过组织各种新媒体活动,激发网友参与,实现更大圈层传播的同时,衍生新的吸睛点。
(四)提升节目观众的收视黏性和时长
收视率的高低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观众规模,即平均到达率代表的有多少人来看了节目;另一个就是观众黏性,即平均忠实度代表的平均每位观众的收看时长。《经典咏流传》曾在第五季中引入“3D 沉浸式舞美”技术,以及运用XR、CG、动画等技术复刻出历史场景并以此作为节目的互动场景之一,这种奇观式的视觉效果可以促进已有观众延长收看时间,提升观众黏性,而第五季节目也确实在观众的忠实度方面做到了前五季最高,达到 22.1%。
到了第六季,节目再一次对舞美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形象的装置艺术不断强化节目主题,以求达到提升节目观众收视黏性和延长收看时间的效果。首期节目里,以杨万里的诗歌《舟过安仁》为改编基础的歌曲《摇船》,在孩子们坐在高台上歌唱时,舞美用光影呈现出手绘简笔画,纯粹而简单,将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结语
长期以来,如何延长“综N代”生命力,是每个季播节目都在探索的课题。第六季《经典咏流传》以全新的“青春”主题为抓手,在保留节目最具辨识度的“经典传唱”环节的同时,通过强调核心内容的持续开发、深挖传唱作品的吸引要素、增加吸睛元素扩大节目辐射圈层、提升节目观众的收视黏性和时长,持续深耕经典IP的吸引力,在探索“综N代长寿”命题上作出了有力突破,提供了一定借鉴价值。(作者汤浩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统筹规划部副主任)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3年6月(上),原标题《“综N代”节目的求新与破局——以央视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为例》。
1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