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记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怎样做才能不“抓瞎”?
驻外记者报道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几乎覆盖了记者所驻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驻外记者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
深入调查研究,迅速掌握驻在国各方情况
手勤、腿勤、眼勤、耳勤、脑勤是做好新闻调研工作的必要措施。作为一位驻外记者,初到一个崭新的国度,要马上做出专业深入的新闻报道是不太实际的。这就需要在去到这个国家前,就要搜集、学习所驻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其次,必须精通一到两门外语,最好精通驻在国的语言。比如说,如果被派去俄罗斯或土耳其,如果除了英语,你还精通俄语或土耳其语,那对你在驻在国开展工作是非常有益的。来到驻在国后,订阅当地的报刊,观看当地的新闻电视节目是做好驻外记者的基本功。每天看报纸、听新闻要成为记者的日常工作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眼勤”“耳勤”。
此外,为了了解当地的民生和社会问题的背景,记者还需要经常到驻在国的相关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走访。笔者作为驻外记者,曾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土耳其记者站工作三年。在对当地的多次走访中非常注意和所搭乘的出租车司机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经常能获取当地最鲜活的新闻背景资料。遇到重要的新闻线索,要记在笔记本或手机上。
对新闻线索的分析不要拘泥于在固定的工作时间,在汽车上、公园或餐馆里,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有了灵感,都能随时记录下来。因为无论是采访还是报道,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尽量提前一分钟做好新闻成品,对新闻报道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应该就是“手勤”和“脑勤”吧。
国际新闻竞争空前,如何抢“独家”?
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由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媒体刊发的国际新闻和报道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媒体与西方同行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西方媒体仍然把持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中国驻外记者发出的国际新闻稿件往往会被西方媒体系统庞大的发稿量所淹没。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消灭了时空差距,制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各种信息通过智能手机第一时间传达到用户终端。这种情况使国际新闻传播行业陷入空前的激烈竞争,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抢时效”和“抢独家”变得难以为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中国媒体人必须要考虑的。2023年2月14日,中国救援队与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联合编组在土耳其开展救援。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充分发挥“一线”优势,在“深”与“独”上下功夫。网络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绝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能力向海外派出长期驻外的记者。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它们基本上依赖通讯社的通稿或临时约稿。而这种“复制粘贴”的方式是没法做出独家报道的。另外,即使有些网络媒体有能力向海外派遣记者或临时聘用当地人员撰稿,这些临时派遣或聘用的人员会面临不熟悉当地情况或不精通新闻业务等各种问题,无法与专业的驻外记者团队竞争。
除了网络媒体,中国的驻外记者目前还面临着拥有雄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传统西方媒体的激烈竞争。诸如CNN、BBC、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等诸多西方媒体,在海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思想渗透力,有的海外受众几乎从小就听西方媒体的新闻长大,对它们的观点自然较为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来无法超越和无能为力,我们的驻外记者要力争在报道的独家性和专业性上苦下功夫,以个性化的角度揭示新闻线索的本质,从而写出更有针对性、更有独到见解的新闻产品。
做好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进入21世纪以来,战争、地震、海啸、金融危机和民航坠机等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类似于俄乌冲突、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印尼海啸、美国次贷危机等重大国际突发事件,因为在国际政治中广泛的关联度或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性事件。能否做好上述全球热点事件的报道,直接关系到国家媒体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也是检验驻外记者专业素质的最佳标杆。
2016年,笔者在土耳其任常驻记者时,该国就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政变事件。此次持续不到24小时的未遂政变造成265人死亡、1400余人受伤,叛军一度控制国家电台和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虽然政变最后失败,但其对该国国内政局以及地区安全局势造成重大影响,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7月15日政变发生当晚,笔者正在伊斯坦布尔参加一个采访,随着叛军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和TRT电视台,笔者意识到政变已经发生,随后马上与中国驻土耳其使馆和国内编辑部门联系,主动告知我所处的情况和要承担的报道任务。由于笔者一直以来都在跟踪土耳其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对此次未遂政变事件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解读。
对于如何做好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笔者有如下几条经验:
一是保护好自身安全是做好报道的前提条件。在发生突发事件后,需要马上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汇报自己的实际所处情况,并留下使馆联系方式,随时与其保持联系。
二是以我为主,与国内采编部门协商,做好报道主题。身处一线,驻外记者当然是最了解突发事件细节的人,所以在确定报道主题时,记者需要当仁不让。但由于记者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现场细节,而忘记了报道的全面性和关联性,这时候,国内采编部会及时与记者协商,找到更好的报道切入点和主题。
三是平时要紧跟驻在国所在地区局势和热点情况。只有这样,当真发生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记者心里才会“有底”,才会对突发事件的背景做到心中有数,在写新闻报道时不会盲目抓瞎。
广结人缘,建立自己稳定的消息来源渠道
美联社记者杰里·施瓦茨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海外采访》中指出,“要广交朋友,上至高官,下至平民。”这句话告诉驻外记者,一定要广交朋友,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消息渠道,有稳定的消息来源。本人在担任驻外记者时,有一条交朋友的小经验,那就是出门随身带好名片。在国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主动递进名片是表示礼貌、结交友谊的重要手段。通过互换名片,你还可以保留对方的联系方式,方便继续交往。国际报道讲究时效性,在报道一些重大国际突发事件时,还需要第一时间搜集受众的反馈情况,这也是强化新闻可信度的一种常见报道模式。如果没有稳定的消息来源渠道和采访对象,要做好报道的时效性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就像你的触角一样,帮你捕捉新闻素材,毕竟记者一个人的新闻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驻外记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交际和公关能力。实际上,一名好的记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公关高手。
结语
作为一名驻外记者,要想圆满完成自己的任期,不仅要掌握好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还要养成扎实的新闻调查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成为一名“面面俱到”的复合型人才。(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土耳其语部)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3年5月(下),原标题《驻外记者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三个切入点》。
1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