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把关?

如何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把关?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Russ.的头像
    Russ.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有关“把关人”的问题,是把关人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卢因通过研究二战期间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引发了对于把关人理念的研究和论述。下文将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把关,对把关人理论相关研究知识进行阐述。

    一、把关人理论的发展

    (一)从个人行为角度: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二战期间,美国开展了食用“牛下水”大规模宣传活动,卢因研究发现在此过程当中,家庭主妇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除非家庭主妇接受了宣传,将牛下水做成菜肴,否则他们的丈夫或孩子都很难接触、接受到牛下水这种食物。卢因在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也再次论述了这一问题,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卢因认为社会渠道中的每个把关人都会影响事态走向和最终结果,因而把关也是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

    (二)从大众传播领域:怀特的把关人个案研究

    卢因的学生怀特在1950年首次将“把关人”理论运用到大众传播领域的研究中,将此概念引入到了新闻研究领域。怀特认为以编辑为代表的把关人在建构社会现实方面有着巨大的权利(力),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而通过这一道“关口”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也只是众多新闻素材的少数。他认为所谓的新闻真实只是报社编辑基于自身文化经历而做出的个人判断,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个组织行为,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作用”,而事实上,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从组织行为角度:麦克内利新闻流模型与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1959年麦克内利以国际新闻生产过程为例,提出新闻流模型,认为从新闻记者到编辑再到最终的接受者之间有着多个把关人以及多重的选择环节,每个环节互相影响,彼此提出意见,影响着新闻最终呈现的结果。

    2、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1969年,巴斯提出双重行动模式,将新闻流动过程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他认为真正的把关人应该是直接面对信息源、离真相最近的记者,并非编辑等加工者。巴斯认为在社会信息系统总体运行里,存在最关键的把关人,对于把关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的把关人都只是次要。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把关

    (一)互联网环境下,“把关人”的变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传播复杂性显著,其中网络环境中的“把关人”的概念也在拓展:

    1、信息生产与发布环节的把关:把关主体多元化——信息生产方向朝着大规模业余化方向生产,把关人的角色也可以包括自媒体、商业机构和算法等新闻工作者之外的人员。

    2、信息扩散环节的把关:把关标准个性化——新闻报道的权力在互联网环境下放到普通大众,受众为主导,选择受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报道,这是许多媒体不约而同所作出的改变。

    3、信息循环环节的把关:把关程序商业化——互联网环境下,新闻门户网站竞争加大,新闻自身的商业属性被放大,把关界限逐渐模糊、信息失序的现象也显露出来。

    (二)互联网环境下,“数字把关”的出现

    “数字把关”是人工智能在科技发展环境下,于新闻业的具体运用,这种把关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数字把关”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显露出了其科技领域的优越性,通过智能算法展现了高效、便捷以及富有个性化的种种优势,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海量信息也不能只单单依靠人工智能进行审核、“把关”,参差不齐的信息和观点也需要“数字把关”主观性判断的参与,把关不足也会带来新闻信息良莠不齐,虚假新闻不断出现的现象,因此媒体组织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力协作,树立与科技协同工作的把关意识。

    综上所述,“把关人”概念在互联网环境下正在面临更复杂的挑战,面对把关主体、把关标准、把关程度等多个范围的变化,网络中的各类“把关人”都应该积极负责的发挥把关作用,多主体、多层次的建立起相对同一的把关意识,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11个月前 0条评论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