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精致羞耻症”?

化好了精致漂亮的妆容,穿上了在小红书上刚刚学到的穿搭,卷好了一个恰到好处、令人满意的发型,我们经常可以在家里对着这样的自己发出由衷的感叹,”天哪,我好美哦”,然后在家里的全身镜前对镜自拍无数张照片。但是一旦这样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门,此前的自信就会荡然无存:”这个妆是不是太浓了”、”这条裙子太短了吧” 。在面对一件别人都很简单准备的事,自己却精心准备,展示时也会觉得不适或者羞耻。这种现象应该怎么分析?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Komorebi的头像
    Komorebi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1.社会凝视与刻板印象:对精致与美丽的污名化。它通常伴随着该事物的价值评价与好恶的情感。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单的参考标准,同时也会带来标签化的理解,导致人们的偏见。刻板成见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人们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也源自大众媒体的传播与塑造。从学生时代将”打扮”与”不务正业”挂钩,到当下媒体、自媒体对于穿着精致的女性各种” xx 媛”式的形容,我们会发现”精致”、”美丽”依然在被不断地污名化,然后成为个体乃至社会的刻板成见。也正是在这样的刻板成见与污名化的影响下,我们不自主地患上了”精致羞耻症”。
    2.表演状态的参考群体:社会比较中的自卑心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H ·海曼于1942年提出了参考群体这一概念,是指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受到其从属或追求的群体所影响,参考群体可能是人们所参与的群体,也可能是人们为归属的群体。而参考群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比较评价功能——参考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标准。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在进行个人评价时所选择的参考群体范围再次被扩大,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信息流中刷到的所有个体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参考群体。而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给予了所有用户以个人门户,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可以让人们通过修饰过的照片、视频来进行个人的印象整饰。所以,现在我们的参考群体,往往是将更为精致的一面展示给大众的、表演状态的参考群体,而参与社会比较的我们,却是现实中、立体的、全面的、不可避免会有着诸多瑕疵的真实个体。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自卑情绪,最终对精致的自己产生”羞耻感”。

    2个月前 0条评论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