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是怎样的?
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怎么进行引导?
-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传受关系更加复杂,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传播者对于进入传播渠道信息的随意性,使得普通民众很难有获取和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并从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公众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新闻本身的情感消费上。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在事件推进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声音和更多的细节涌现,导致大众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常常出现”反转”。
(二)传播生态转变下的舆论失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日益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实时性和传播范围的圈层性等特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简便和快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无法了解全面的信息,在热点事件中,容易造成舆论偏颇的现象。
(三)持续周期短,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
一般情况下,一个网络事件的爆发需要历经四个阶段: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被压缩,在一个新闻事件中舆论热点尚未尘埃落定便被另一个所取代。凯文.凯利曾说:”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主动引领舆论,专业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出现后,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新闻意识的日益崛起。然而,随着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露:在公共领域内情感宣泄多、理性讨论少等。因此,专业媒体客观真实地解读、系统全面地报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是不可或缺的。在后真相时代,社会舆论的引导,”真相”的探寻离不开专业媒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二)避免情绪化煽动,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
在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于舆论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在舆论场域中,意见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脉搏,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极端化的言论以及感性至上的简单评判,容易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拥有的粉丝越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避免断章取义、控制负面情绪,有理性、有态度的评论和转发是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意见领袖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三)坚持理性对话,促进两个舆论场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意见表达门槛,社交平台汇聚了大量粉丝和新的意见领袖,民间舆论场已经发展成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舆论场交汇融合。因此,后真相时代下处理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是舆论引导的关键。
(四)增强辨别力,提升网民自身媒介素养
“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冲击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而且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多元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传播力、生产力,特别是辨别力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4 months ago -
“后真相”(Post-truth)时代指的是一个公共舆论更容易受到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影响,而不是客观事实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情感驱动:舆情往往由情感驱动,而非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
信息泡沫:人们倾向于与观点相似的人交流,形成信息泡沫,加强原有观点。
假新闻传播: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传播迅速,难以控制。
信任危机:公众对传统媒体和权威机构的信任度下降。
观点极化:不同观点的群体之间分歧加剧,形成对立。
个人化和定制化信息:社交媒体根据用户偏好推送信息,导致个人化和定制化的信息消费。
快速反应:舆情变化迅速,需要即时反应和处理。
在后真相时代引导舆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事实核查:建立和推广事实核查机制,快速识别和纠正错误信息。
增强媒体素养:教育公众如何识别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提高媒体素养。
透明沟通:政府和机构应保持透明度,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
多元视角:鼓励公众接触和理解不同的观点,促进观点的交流和对话。
利用权威声音:利用科学家、专家等权威声音,提供基于证据的观点和解释。
建立信任:通过一贯的诚信行为和负责任的报道,建立和维护公众信任。
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减少假新闻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情感共鸣:在传达信息时,寻找与受众情感共鸣的点,以情感连接促进理性讨论。
跨平台策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引导对话:通过公共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引导公众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讨论。
在后真相时代,引导舆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和公众个人的参与。
4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