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旧闻,无闻” ”News, Old News, No News” 毛泽东对新闻报道如何体现新闻的阶级性、党派性的指示[1]。这个指示针对的是毛泽东认为已经在新闻界出现的否认新闻的阶级性、党派性等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苗头。
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针对代表们“现在新闻太少,旧闻太多”的议论,毛泽东提出不能没有旧闻,也还要有无闻,5月18日他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谈话说,无产阶级的新闻政策和资产阶级的新闻政策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新闻有阶级性、党派性。
资产阶级报纸只登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不登对他们不利的东西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报纸也不登对我们有害的东西。这都是阶级利害关系,是普遍规律。西方通讯社有些消息,我们就不用,这是“有闻”、“无闻”的问题,涉及阶级利益问题有些消息,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情,不登报,不广播,这也是一种“无闻‘’ 。有些东西要以后发表,这就是“旧闻”。他说,有新闻,有旧闻,有无闻。第一有自由,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有自由;第二无自由,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无自由,即有限制。毛泽东这一说法后来也被理论界表述为“新闻,旧闻,不闻”。“三闻说”是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的体现,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政治要求为所传播的信息把关,但这种把关,与传播学把关人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新闻、旧闻、不闻”思想
“新闻、不闻、旧闻”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对外部宣传的一种策略思想。他认为,新闻报道要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要根据政治需要而不是新闻价值来进行取舍。有些新闻需要抢时间,及时报道;有些新闻要暂时放一放,有了发表的好时机,再放出去;还有一些新闻,则是不能发表的。毛泽东要求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报纸、通讯社要对新闻要有所选择地报道,根据斗争需要或急、或缓、或舍[2]。
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新闻、旧闻、不闻”思想表明,新闻媒介对新闻要有所选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斗争需要或急或缓或舍。有些新闻如果当时就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就得放一放,等待时机成熟再进行报道。而有些事实虽然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若发布出去弊多利少,就只好不报道了。
在以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1957年明确提出了“新闻、不闻、不闻”的概念,并对此做了具体阐述。据吴冷西回忆:“1957年党中央决定开始整风后不久,5月18日晚上,毛主席在他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毛主席把当时新闻界已发表的议论归纳为四点,并作了自己的评论。针对新闻界‘新闻要新。现在新闻太少,旧闻太多’的说法,毛主席说:‘新闻要新,这应当不成问题,因为不是写历史。但是不能没有‘旧闻’。也还要有‘无闻’。这个问题,我在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谈过,说要作具体分析。一般讲新闻要新、要快是对的。但有的事情发表太快副作用就很大。比如1955年底,北京市几天时间就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在天安门开庆祝大会。这样的新闻本来要慎重考虑,但当天就广播了,以致全国各地一拥而上,照北京的办,工作草率、粗糙。所以新闻太快了有时就出毛病,不如慢一点好。’”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场合,毛泽东也谈到过“新闻、旧闻、不闻”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对这一思想也有过同类表述,他们的观点和毛泽东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新闻和宣传必须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1956年,刘少奇在《对新华社记者谈话》中指出,“对有些问题要及时报道,一定要问题解决了才报道,是不好的”;有些事情“事情是真实的,但如果公开报道了,对敌人有利,对我不利,那么,就不公开报道,可写成内部参考资料”。刘少奇告诫记者:“记者不要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看得深一些。如农业合作化,不能什么都发。这里面有政策问题,有许多要请示中央,要依靠具体领导这一工作的党委,发多了就把握不稳。过去土地改革的新闻就发得太多了,出了一些错误,后来对土地改革就不发新闻。”1985年2月8日,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报告,指出:“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压则压,有些还要注意内外有别”。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也曾指出,“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要从全局出发”。
毛泽东和其他党的领导人所主张的这一宣传思想是基于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旧闻”和“不闻”的观点更多的是对于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在战争年代,面临敌我双方殊死搏斗之际,封锁消息是绝对必要的,战时新闻检查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也是世界各国战争中的常见现象。然而,在和平建设年代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媒体工作者若仍机械地执行这样的主张,并简单地、模式化地把正面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把负面消息进行“不闻”或“旧闻”的处理,是违背新闻工作规律的,也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如很多地方政府瞒报、漏报各种灾难事故,打击、压制各种批评意见等,都是在钻这个政策的空子。
而且,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任何压制、封锁新闻的想法和行为都更不可取了。对此,党的领导人已有新的认识和阐述。胡锦涛200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行。随后,胡锦涛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总结了抗震救灾中信息及时、公开传播的经验,要求“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而且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显然,习总书记要求宣传方法的创新,以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闻宣传形式,原有的“新闻、旧闻、不闻”的斗争策略已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对“新闻、旧闻、不闻”这一早先的思路和做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 | 童兵,陈绚等.新闻传播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
---|---|
2 | 胡晓娟,赵云泽.毛泽东的“新闻、旧闻、不闻”思想[J].新闻界,2014(03):53-54. |
该内容由用户粲啊粲投稿,转载请注明网址:https://www.jcwiki.net/journalism/journallsm-theory/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