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满意度

受众满意度 audience satisfaction 在使用媒介产品后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受众对该产品的兴趣、喜好状况。是一项重要的绩效评价指标,与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影响受众满意度的因素很多,从媒介产品方面看,包括内容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深度、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可听性/可看性,产品整体的编辑制作水准、格调、品位, 广告的数量、吸引力、可信度,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性,服务水平等;从受众方面看,包括各种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地域,以及受众的知识、经验、偏好等。 受众满意度可通过建构指标体系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其中,受众态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对媒介产品的关注度、喜好度等;受众行为方面的指标包括接触频率、暴露时间长度、 伴随行为等。[1]

受众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即受传者,也称为信宿。受传者既可以是某个个体,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组织。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2] 

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除此之外,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与理论,从而在新闻理论界确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童兵,陈绚等.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2 刘军.公共关系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该内容由用户zoe投稿,转载请注明网址:https://www.jcwiki.net/media-economics/media-management/20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灵动新闻」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QQ小程序
欢迎使用《新传界》公开测试版!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Chat(小象同学)已上线,欢迎使用~